浮光掠影看澳门[1]
发布: 2007-02-03 | 作者: cgn12 | 来源:
在澳门只有短短的一天多时间,但澳门之小,澳门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色彩和兴盛的赌业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沿着珠海的大马路,穿过因宽敞而显得人流稀疏的拱北出境大厅,坐上了澳门的小巴车,也不用下车,在一条狭窄的汽车通道上,上来了一位移民局的荷枪警察,看了一下证件就算入境了。
到澳门之前早闻其小,从珠海进入澳门,就象从一条大马路转入小街道,越发有此感觉。澳门的街道都很小,而街道两边还大多辟为停车道,穿行在街上,两边各有一排五颜六色的小轿车,好多小车几乎首尾相连,其不知使用时是如何开走的。澳门之小造就了澳门司机的高超车技。澳门是世界上每公里拥有汽车最多的城市,很多马路都是单行道,但交通秩序良好,你一踏上斑马线,路上的汽车马上自觉地停下来让行,这对我们这些大陆人来说,还真有点不习惯,走斑马线时总是顾前望后,作神色慌张状。据说在人口极为拥挤的澳门半岛上却很少发生交通意外,澳门的交通肇事主要发生在两个人烟相对稀少的岛屿上,这是不合理又合情的事。
下午到达澳门,马上去看大三巴牌坊,汽车转进一条小街道,眼侧出现一个白色的西洋坟场,里面各种各样的墓碑高低错落,葬的都是一些早期在澳门生活的西洋人,在小小的澳门,人与鬼同争一块土地,坟场已完全被包围在城市中。
印象中的大三巴巍然耸立,直指云天,雄伟而壮观,到了现场一看,才知道它原来座落在一片老街区中,空间狭小。近看大三巴,更多的是感受它的精美和沧桑。“三巴”是音译。大三巴牌坊原是建于1602年的“圣保禄”教堂,教堂原属远东第一所大学圣保禄学院所有,教堂从奠基至竣工共历30几年,然于1830年毁于一场大火,只剩下大三巴牌坊。牌坊由巨石彻成,共分五层,上面雕刻着许多宗教人物故事,最高一层塑有一只白鸽,据说其眼睛原嵌有宝石,在经济困难时期,一些澳门人冒着生命危险攀上去偷宝石,结果宝石没取到,摔死的倒不少,后来有教士把宝石取下来以免再发生“鸟为食亡”的惨剧。艺术、历史价值都相当高的牌坊,几百年来屹立不倒,默默地俯视着脚下这片土地的兴衰,而生生不息的澳门人也历经艰辛,把澳门建设成美丽的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经历沧桑,见证澳门几百年发展的大三巴也成为了澳门的象征。
大三巴教堂虽然倒塌,但当代的澳门人还是在遗址上建起了保护性的博物馆,在它旁边,就是有名的炮台山,山上有澳门主要古迹之一的大炮台,原为教堂所有,后被第一任澳督占据。葡萄牙占领澳门后,引起了其他欧洲国家的觊觎,17世纪,菏兰殖民者势力遍及全球,曾经攻打澳门,殖民者之间的战争以葡萄牙取胜告终,此后,澳门政府修建了很多炮台,也给今人留下了许多古迹。大炮台原来与城墙相连,地势险要,俯瞰港口,现在填海造地,炮台已被城市包围,失去军事价值,山上古树成荫,绿草遍地,可眺望澳门、珠海市容,是人们休闲观光,凭吊古人往事的地方。山里还建有一座博物馆,可惜那天正值闭馆维修期,不能进去参观。澳门虽小,但十分重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现在就有近10家博物馆,这也是他们发展游泳业的一大举措。在酒店,旅游点,游客可免费索取澳门旅游交通图、资料介绍,这在我们大陆是没见到过的,可见他们十分清楚发展旅游业对澳门的重要性,但对发展旅游业的理解跟我们内地一些管理者又明显不同。
望着高高在上的大三巴牌坊,我思索着它何以会成为澳门的象征,只是它精美的雕刻,只是它悠久的历史吗?作为一所教堂的前壁,在教堂主体倒塌后,它看起来更象是一面牌坊,牌坊在中国是到处可见的,过去的中国人用它来装饰门面,表绩功业、传承文明,是极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大三巴牌坊从西方文化象征的教堂残璧断垣,到被当成为一面牌坊,终于成了澳门的象征,这也是东西文化交融的一个标志。澳门虽是弹丸地,却一直被看作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窗口,这里华人与葡人共同劳作,天主教与佛道各行其道,古庙和教堂并立,现代与历史共存,到处都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离大三巴不远,就是澳门另一处著名的文化古迹妈祖阁,经历了1999澳门的回归,读过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相信现在很多人都对它不陌生,据说这里是当时葡人最先到达的地方,澳门的西方称谓就是从这里来的。该庙靠近澳门半岛的南端,依山面海,祭拜的是东南沿海一带渔民非常崇拜的妈祖娘娘,大庙里面又分出一个石彻的小庙,庙外是葡式的彩色碎石小广场,中华传统文明与欧陆风情相映成趣。庙外不少人在围着游客推销香烛,这跟大三巴前拉着你要替你照快相一样,让我感到意外,这跟内地景区的情况又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