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藏线美如天堂险如地狱
发布: 2007-04-13 | 作者: 佚名 | 来源: 21cn
●新藏线路线:叶城——普萨——库地大坂——麻扎大坂——黑恰大坂——三十里营房——康西瓦——红柳滩——死人沟——界山大坂——松溪——多玛——班公错——日土——狮泉河
很早就听朋友提起过王宇平了,说他痴迷于自由行,2006年7月更是洒脱之极,辞了职一路向西行,3个多月后才带着数以千计的照片和许许多多的故事回到广州。打开他的博客,一句特别柔情的话映入眼前:“一直在找寻幻想的梦境,请跟随我的脚步,为你细细道来。”这样的驴友当然是非见不可了,于是从晚上7点一直聊到11点,还是意犹未尽,约好下回再听他的故事。
无惧艰险勇走新藏线
早在出发前,王宇平就做足了功课:新藏线,全长1449公里,翻越16个冰大坂,涉44条冰河,全线经过的大部份地段为“无人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道路最险、路况极差和环境最恶劣的高原公路。
在一天内从数百米的叶城跃升到3500的库地大坂,沿途多经渺无人迹的荒地。加之气候恶劣,空气稀薄,行程十分辛苦。在经过被俗称“死人沟”海拔5200米的泉水沟时,缺氧,恶劣公路(根本就没有路)和高海拔会让你产生剧烈的高原反应。
同时,它也是最美丽神秘的,风光景色令人如痴如醉。穿越举世闻名的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岗底斯山,沿途可欣赏到美丽的高原雪山和天气变幻无常的喜马拉雅山脉及喀喇昆仑山脉,在阿里扎达地区可以看到景色震撼、形状特异的扎达土林风景,比之新疆魔鬼城是更加雄伟壮观得多;还可登上盛极一时的古格王国遗址……
一般而言,游客都不选此路进藏,但王宇平却是一个喜欢与众不同的人,即便是在叶城吃烤全羊坏了肚子,他还是坚持要走。休整了一个星期后,一支来自韩国、日本、以色列、法国等各地的“联合国”旅游团队正式从零公里处出发了。
郁闷1 红柳滩露宿荒野
新藏线留下许多痛苦回忆。第一天出发便发生翻车事故,被交警以夜晚行车不安全为由将我们无情的挡在路边。次日到达红柳滩,竟然遇上了著名的兰州军区精锐部队演习,只好乖乖地又歇了一天,在兵站,一群人非常无聊地打起了麻将。
第二天,终于能继续前行了,结果又遭遇山洪暴发,班车在冲越深水时烧毁离合器,唯有再次在荒郊野岭露宿。一早被冻醒,发现被子靠窗的一边都已结了冰,整个大腿好半天都在发麻,不能动弹。汽车离合器弄好,没走多久,接着报废了一个电瓶。在后面的行程中,车上能坏的宝贝都出过事,基本上就是白天修车,晚上赶路,令人无比的郁闷……
惊魂2 死人沟不敢入梦
汽车去到传说中的死人沟就彻底罢工了,于是司机就唠叨个不停,埋怨我们前天晚上催他们赶路。死人沟处于喀喇昆仑腹地,是新藏公路上一道鬼门关,即便是长年生活在高原的藏人,谈起死人沟也会色变。
而死人沟最初的得名,是因为第一批进入阿里的解放军连队在这里露宿一夜,就这样一睡不醒,当时人们对高山反应还没有多少认识,觉得这个地方神秘可怕,便起了这么个名字。晚上我们一群人均吓的不敢入梦,聊天说话放歌就是不敢躺着。
但是天一亮,我们就能时不时地看到当地稀有的野生动物,如野骆驼、牦牛、土拨鼠,还有能飞的鸭子,远远的还能看到藏羚羊等,车里一路上都充满了“Beatiful!”、“Great!”……
惊叹3 班公错湖内淡外咸
一路上险境环生,美景也是不断。无论是晚霞中的山脉连绵,还是不断变化的蓝天白云,抑或是蜿蜒盘旋的公路,还有那空旷的原野,都让我觉得再难也值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途中经过离日土县城10多公里的班公错。那是唯一有解放军把守的湖泊,而且有趣的是,该湖在中国领土的是淡水,而到了克什米尔境内就成了咸水。班公错是著名的鸟岛,成千上万的鸥鸟,数量众多的斑头雁等候鸟栖身此地,这里不仅是鸟的天堂,且水色碧绿,风光秀丽。
另外,还有“古格王朝遗址”,据说在公元十世纪前这里曾经繁荣鼎盛,世袭了16个国王,如今是一片残存的遗址,有600多座建筑主要是佛塔和洞龛,还残存有精致的壁画塑像以及经文等。由于受接待限制,我们没有去,不过也留下了下次去的理由。

■同行有你 难忘“开心果”小女孩
一路上我们这些大人或多或少有高原反应,但一个5岁的小女孩却格外活跃,一路上叽叽喳喳。原来她是一位援藏干部的女儿,在阿里上学,早已习惯了高原环境。
一开始我们送她东西,她怎么也不肯要,后来经同行的妈妈同意才接受。虽然她能听懂我们的话,但始终不肯讲普通话,只讲藏语。我们虽听不懂,但觉得很好听,那种古老的语言从她嘴里吐出来,很自然的就谱成了一首佛教音乐,所以就想方设法逗她多讲话。在死人沟的那晚,多亏了有她这个“开心果”,大家才不至于闷死。
最抗寒的日本夫妇
同行驴友中有一对日本夫妇,一直都光脚穿着木屐,但他们丝毫都不觉得冷,可能是从小就接受了这样的训练。
有一次车坏了,外面风很大,大家都冷得打哆嗦,他俩还是光着脚,有驴友看不过去,主动提出借鞋给他们穿。他们笑着拒绝了,而且看不出刻意忍耐的感觉,看来这已成一种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