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旅游 >> 旅游 >> 西藏 >> 西藏民俗——建筑(2)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西藏民俗——建筑(2)

发布: 2007-03-12 |  作者: 佚名 |   来源: 网络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贵族府邸

  民主改革前,西藏约有贵族二百余户,他们除占有大量的土地、庄园、农奴之外,还拥有豪华的府邸。山南拉加里王府、拉萨十一、十四世达赖家院都是代表性的实例。这些建筑型制大体相同,一般由主楼和前院两个部分组成。前院多系二层,底层用作仓库、或作奴隶佣人的住房,有的设置部分客房,接待来客。二层基本上是管家用房以及管家所用厨房,以管理庞大的庄园和财产。主楼居前院以北,一般呈回字形,中间为天井小院。房底层主要是各种库房,如十一世达赖家院,有盐库、藏戏服装库和酿酒用房。靠近街面的部分,作租房出租第二层,北侧正中,为佛殿,南侧为管家会议用房和文件库,两侧为厨房、主副食仓库和家俱库房。第三层系主人用房,有卧室、起居室、经堂、专用经堂、餐室,以及亲随佣人、奶妈的住室等等。

  后期的贵府宅邸,大多采用别墅式建筑。一般占地比较大,院内林木葱茏,广植花木,主楼仅占一角。建筑以二层居多,度层长方形,二楼北侧两端设露台,建筑平台呈"凸"字形。为了减少立柱,使室内空间完整,多采用工字型钢作梁,承重屋盖。建筑南向喜开通间落地大窗,使室内阳光充足。罗布林卡内的十四世达赖所建新宫,也具有这种特点。

庄园

  庄园,出现于公元十世纪后半期,阿里古格封建害据势力首领,把辖区分为三个地方,封赐给仁钦桑布译师,作为供养庄园。到公元十三世纪初叶,卫、藏阿里、塔布、工布地区普遍确立了领主庄园的土地经营制。随着庄园经济的出现,庄园建筑得到迅速发展,著名的有朗色林、甲马赤康、庄孜等庄园建筑。
庄园建筑,既是贵族住宅,又是全庄园的管理中心。建筑布局和设计上有明显地反映出封建农奴制时代社会生活的特点。主要有:

  1:庄园主体建筑大都十分豪华,朗色林、庄孜庄园的主楼都高达五层。内有华丽的居室和经堂。朗色林庄轩的南面,还有林卡别墅,这是领主夏天居住的地方。

  2:庄园的总平面设计上,往往有完备的防御性工程设施,朗色林遍地开花,园有城墙两道,内外墙之间宽5-6米、深3米左右的壕沟。甲马赤康庄园城堡的墙垣高三丈宽三尺。城楼上设射箭孔,悬"投石箱",城外四周还有"陷马坑",防卫十分严密。

  3:庄园建筑内拥有大量的仓库,存放粮食,武器、弄具,库房一般设在主楼的底层。

  4:庄园内,一般都有磨房、纺织机房等工场,供朗生和农奴们捻毛线、织氆氇、制作家具等生产活动,反映出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5:庄园内朗生(奴隶、家奴)居住的房屋简陋破烂,狭小阴暗,与领主居室形成鲜明的对比。

  6:庄园内设有惩罚农奴的牢狱,里面阴森潮湿,并备有脚镣、皮鞭、皮巴掌等刑具。

民居

  在西藏广阔的区域,散布着形式多样的民间居住建筑,藏北的帐房,卫藏南部谷地的"碉楼",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以及阿里高原的窑洞均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区色彩。

  牧区,以帐篷为主。睡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两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篷正脊留有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或土坯垒成高约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中间置火灶,灶后供佛。这种帐房制作简单,拆装灵活,运输方便,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和其周围村庄的土、石木结构的民居,俗称"碉楼"。拉萨民居,一般为内院回廊形式,二层或三层,院内有水井,厕所设于院落的一角。城镇周围,多为手工业者、工匠、农民自建的独院平房住宅。山南地区农村民居,由于人们喜爱户外活动,常利用外廊设置开敝式起居空间,颇有特点。许多农村居民建筑,无论是居室、厨房、贮藏、庭院的设计,还是牛棚、猪圈,厕所的布置,功能关系比较合理。有的民居,巧妙地利用山坡地,把建筑下层处理成牲口圈,上层作庭院或起居场所,使得人畜分置,互不干扰,改善了卫生条件。

  这些民居建筑的显著特点是:方形居室,功能家俱和低层高。居室大多以2×2米柱网为单元,组合成4×4米的方形平面。建筑层高2.2-2.4米。家俱主要有卡垫床、小方桌、藏柜,具有矮小、拼装、多用的特点。家俱沿墙布置,充分利用室内边角面积,使得活动面积集中,方便使用。

  结构系统:多为土木,石木混合结构,土坯墙厚一般40-50厘米,毛石墙厚50-80厘米,冬暖夏凉,适应高原的气候特点。屋面均采用平屋顶,阿嘎土面。

  西藏东部林区村镇民居,又另具一格。如林芝地区的民居,多独院式,由居室(兼厨房)、贮藏间、牲畜间和外廊、厕所等组成。居室平面以方形柱网组合成方形或长方形。室内以炉灶为中心,周围布置床和其它家俱。建筑层高在2-2.3米左右。因林区多雨,屋面采用坡顶。山尖空间常被利用作阁楼贮存草料、杂物。建筑多采用木构架承屋结构系统,墙体材料除碎石、片石、卵石之外,木板、竹篱柳条篱亦为多见。屋里密铺木瓦,上面压以石块稳定。这些地区的民居,充分体现出就地取材的特点。

  阿里地区的民居,河谷平川地带,多独立式村宅,土木结构,以二层居多。二层多作夏居,低层作冬居。靠山崖旁,有窑洞和房窑结合的民居。窑洞平面有方、圆、长方形等形状,以4×4米方形窑洞为多。窑洞高2-2.2米左右,平顶拱。窑洞民居,是西藏高原上比较少见的一种民居类型。

  西藏民居的历史十分久远,4-5千年前已经妯现穴居、半穴居式的居住建筑和原始聚落,昌都卡若遗址就是例证。随着社会进步,居住建筑也得到发展。它经过长期的演变,在适应西藏高原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和结合民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而形成经济、适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的居住建筑。

桥梁

   西藏桥梁的形式很多,其中以悬桥和索桥颇有特色。索桥有藤索桥、铁索桥多见于东南部门巴、珞巴地区。溜索常见于昌都一带,在江河两岸仅一索相连,行人坐在两端挂在滑轮的横杆上,飞驶过江。史料记载,公元十五世纪中,宽阔的雅鲁藏布江上曾架起多座大型铁索桥,沟通两岸往来。当时一位香巴噶举派僧人汤东杰布,把靠藏戏化缘得来的钱作为资金,征集设计和冶炼工匠,连年施工,终于把桥建设成功,成为十五世纪西藏技术水平进步的标志。

    悬桥,亦称挑桥、飞桥。多见于山高水深、不易打桩的江河上,如阿里札达县象泉河上,有一座悬桥,桥长约20米。两侧6米,用圆木分六层向河心悬挑,每层密铺圆木六根,宽1.7米。层与层之间铺垫横向圆木架空。中间8米跨,密铺六根圆木宽1.7米,与两端悬挑部分连接。河的两岸,用石块砌筑桥墩,墩上建门洞,将挑木镇压坚实。遇到河道宽阔、水流比较平缓、河水不深的情况,则在河心加桥墩,多跨悬挑。十分壮观。悬桥,反映出工匠对悬臂结构的理解。也是技术上取得一定成就的反映。

  藏族建筑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藏族建筑艺术造诣很深,能运用统一、平衡、对比、韵律、和谐、比例、尺度等构图规律,取得美的立面造型。江孜白居塔的外轮廊线基本上是等边三角形,构图稳定、严谨、比例良好。在建筑设计上注意建筑功能与艺术的统一,布达拉宫,力求适应当时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政治、宗教和宫廷生活的需要,同时又烘托出神权、政权至高无上的形象与气氛。托林寺迦萨殿和桑耶寺,则以建筑形象描绘佛教世界形成模式--须弥山,表现出强烈的宗教宇宙观。这种构思奇特的建筑设计,达到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整统一。在结构与构造上,藏族建筑为多层建筑,并有建筑九层左右的高层建筑的能力。工程技术方面,大昭寺的砖墙(公元七世纪)、桑耶寺(公元八世纪)、夏鲁寺(公元十一世纪)、罗布林卡(十八世纪)精美的琉璃瓦;萨迦寺(公元十一世纪)的大夯土墙、布达拉宫(十七世纪)和扎什伦布寺(十五世纪)的晒佛台大片石墙面的砌筑;各大寺庙金顶的制作,均体现出不同时期建筑技术上所取得的进展。建筑施工方面,工场预制,现场装配建筑已经广泛运用。各大经堂佛殿的梁架立柱系统,都是事先在工场预制、编号、试装,然后再运到现场组装。金顶构架和铜皮都是经过精密计算过的,试装后,刻上编号再运往现场装配。桑耶寺的琉璃塔用砖,因塔形弧线不同,各个部位砖的规格都是经过事先精心设计然后烧制的,砌筑时满足造型的需要。公元1690年建设布达拉宫红宫,一千余名工匠、五千五百名乌拉差役参加施工,工场、营地布置和人力高度有条不紊,充分表现出科学的施工组织计划和强有力的施工组织能力。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西藏涌现出各市地多著名工匠和建筑家。桑结嘉措不但通晓宗教、天文、医药、历史,对建筑设计与施工亦内行并有指挥才能,称得上一位建筑专家,他所写的一部建筑工程技术方面实录性著作《五世达赖灵塔目录》就是证明。

  在藏族建筑发展过程中,既注意吸收汉地和其它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又保持了本民族建筑特色与风格的传统性,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本民族建筑事业的发展。文成公主641年进藏,"随带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并召集汉族"要匠和雕塑等工匠",参加小昭寺的修建活动。公元710年金城公主进藏亦是"杂使诸工悉从"。萨迦政权之后,汉族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被大量吸收,夏鲁寺就是例证。该寺夏鲁拉康大殿,二层布置四座汉式殿堂,分前殿,正殿、左右配殿,轴线关系明确。屋面为歇山顶,上覆琉璃瓦,檐下斗拱做工精细,具有元代风格。不断地吸取,并与本地传统巧妙结合,使得西藏的建筑活泼而富有特点。

TAG: 西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