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开刀记”——带着刀疤回家过年
发布: 2007-02-03 | 作者: 王方 | 来源:
活了三十多年,在上海时享尽了清福,不但吃得又肥又胖,且身强力壮,从不见有病魔缠身。眼下移民到了异乡他国,最怕的就是生病吃药。偏偏肚子里长出个不三不四叫肿瘤的玩意儿,医生说虽属良性,但也必须切除,于是就办了住院手续。
因本人归属在平民的档次里,故只能去公立医院开膛破肚。在医院小住四五天,不
但切了瘤,倒还增了不少见识。
医院颇大,分门诊住院两幢大楼,一踏进住院大楼,给人的感觉就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所有医务人员个个面带微笑,给人以和蔼可亲之感。恕我少见多怪,倘若医院像菜市场,医生像讨债的,岂能救人之命?入院前7天,必须进行一次全身
检查,从血液到尿液,再从心脏到肝脏,医院认定全部OK,7天后即可动刀动枪。然后从护士小姐手里接到一纸印刷得非常清楚的入院须知。病人的姓名、地址、电话、身高、体重、病因、入院日期,以及入院前三天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写得
详详细细。
是日,入院,一个病人可得到两张牌卡,凭卡可在24小时内随意进入病房,其家属则在下午5点至9点方可入院。但经观察,医院虽有探望时间规定,但大门口却看不见坐一看门老头,手持小红旗,臂戴红袖章,有牌者进,无牌者出。而这里进出全凭自觉。
底楼大厅内设有酒吧、餐厅、书店、商店、花店和银行自动取款机。另外还有与神甫、牧师通话的专用热线,只需一个电话,神甫、牧师即刻火速前来为任何人祈祷和祝福。进入病房更让人赏心悦目,病房如同五星级宾馆。两张床,除了应有
的床和柜子,每人还有个小型壁橱可使用。每张床前一台彩电。床边一部电话和一副立体声耳机与彩电配套,以起到不影响病友的作用。每间房都配有浴室,床边还有一张皮制躺椅供陪夜家属使用。电视机和电话采用投币形式,投多少钱用多少时
间,童叟无欺。全医院中央空调24小时恒温,住进这样的环境自我感觉体内的肿瘤已小了一半。问护士:“本院有无高干病房?”答曰:“王子进院,与庶民同房。”
晨9点45分,手术按时进行。家属在专设的客厅内等候。在上麻醉之前,主刀医生微笑着对我说,你这样的小瘤我已割了一百多只,不会有错。至于此话是否当真,我无从考证,但至少给我以安慰,如同一颗定心丸,从心理上先得到治疗。闻此话语,果然效果不错,顿感体内肿瘤又小了一半。后来才知,所有大夫在动刀之前,均出同语,此乃惯用手段也。时至10点30分,手术完毕,主刀大夫与家属会晤,介绍手术情况,然后家属提问,大夫回答。据说此形式乃法律规定,必不可少。
手术后的一日三餐,是由营养师对每个病员的不同情况调配而制,高血压禁盐、糖尿病禁甜。而我只能以汤度日,饥饿难忍。三天后的早餐是牛奶、咖啡、面包、果酱、黄油等,虽然丰盛,但与我胃口并不匹配,眼下最最渴望的是咸菜、泡饭外
加一块硕大的臭豆腐,无奈只好“思臭解馋”。由于调理科学,护理得当,5天后即通知我办理出院手续。金发碧眼的护士小姐给我一本印制非常精美的文件夹,翻开细阅,第一页是我的病情及手术情况,详细之至:几月几日几点手术,几点结束,
主刀大夫的姓名,切了什么,多大,多重等等,一一跃然纸上。第二页是问卷调查,提问不下百例,上至主治医生,下到清洁员工,左到医院环境,右至管理方式等等,有意见者可一针见血提之。唯独找不到“表扬”拦目,方知此调查只准报忧不准报
喜。第三页为彩色版,介绍整个医院的医疗范围、医疗成果以及医院纵向横向的联系范围,还有院长大人每星期一次直接接受病员投拆的时间表。第四页是告知我在住院期间所花的手术费、病房费、针药费、护理费、膳食费共计为1357万千西币,末尾一句最让我眉开眼笑:“上述费用全部由西班牙国家保险局支付,敬请垂注。”
我雄赳赳气昂昂地带着刀疤回家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