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见闻记——遭遇荷兰式拍卖
发布: 2007-02-03 | 作者: 桂林一剑 | 来源:
有一年夏天,我到澳门去出差。公干之余,徜徉于澳门市政广场。说是广场,其实只有千多平米,广场四周是市政厅和拥挤的商业门店,中间一个小喷泉,显得熙攘热闹。广场一角,一间商店前的骑楼下,有两个年轻人在拍卖一批价值不高的物品。由于我算是改革开放后桂林公开拍卖活动的发起人之一,故对这类拍卖很感兴趣,甘心情愿当上了围观者。
骑楼下的拍卖不同于我们常见的英式拍卖——价格从低往高走,而是典型的荷兰式拍卖——价格从高往低走。当年荷兰海盗在海上掠得财富,靠岸后总想尽快将不义之财出手,又因抢来的东西,往往不知道其价值,因此开价总是就高不就低。如果开价后无人应答,再一步一步往下减价,一直减到有人举牌应价成交为止。我在书上读到有关荷兰式拍卖的介绍时就曾思考:这个价怎样才算到了底呢?如何在这样的拍卖中买到最便宜的货物呢(英式拍卖可是出价高者得。你要想将物品买回家,就得出比别人多的价钱,以求得供需均衡,典型的英国绅士风度)?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卖者并不是海盗,为什么还要采用荷兰式拍卖呢?
拍卖人头上套了个麦克风,反复喊叫他的商品和商品的梯式价位,嗓子却不嘶哑,可见是个职业高手。他先举起个铁皮文具盒,起拍价为14元(港元),无人应价;13元,仍无人应价;一直叫到8元,也没有人应价。于是,他放下文具盒,开始拍卖另一件商品。我想,8元肯定是文具盒的底价了。当拍卖人陆续地拍卖过一只闹钟、两个布娃娃、一只调频收音机等一应商品后,他又举起了那只文具盒,仍从14元起拍。待价格一路滑到8元时,我决定买下这只文具盒。
我掏出8元港币,成为了那只文具盒的主人。
在我回酒店的路上,我特意转进一家百货商店,想探寻一下这种铁皮文具盒在澳门的实际价格究竟是多少。我发现货柜上的文具盒标价为7元。我在拍卖席上的购买行为比正常价格多付了1元。
在不是心甘情愿地付了这1元的“学费”后,我算是真正地懂得了荷兰式拍卖。我在心里嘲笑自己:我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离市场经济还远着呢。以后别和人家奢谈什么“市场经济”的理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