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母亲在英国过春节[二]
发布: 2007-02-03 | 作者: MOM | 来源:
英国的物价实在是高,连我这个花钱从不经意的人都却步。一个柿子椒折合人民币13元;在伦敦有一个有名的商场里去洗手间要花费一英磅,折合人民币13元—14元;在中国城我想买点韭黄给孩子们包点春卷,一小捆韭黄不到一斤,卖价约人民币60元。难怪孩子们在消费时,个个都像小精灵,脑子里不断盘算着英磅与人民币的折算。从学校最近的自选商场到TOWN里(城里)以至到伦敦的唐人街,哪家店什么东西便宜他们就互相传递消息,这样个个都知道了。
在这所大学里,中国的孩子不少,大约五六十个,基本上为本科生,最小的只有十七、八岁。他们的课程每天只有一小时,最多时也仅两个小时,其余都靠自学。课余时间他们除了买菜做饭以外,业余生活简单又贫乏,孤独和寂寞感几乎每个孩子都深有体会。特别是读本科的英国本国学生居多,星期日,他们多数都回家了,前来留学的外国小孩子又不多,所以精神孤寂感就更强了。有个别男孩女孩发生同居,他们自己都明白这可能不会有什么结果,只为摆脱暂时难以忍耐的精神孤独。
孩子们出国留学所承受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孤寂,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家长们在送他们出去之前所不曾料想到的。每个家长都无一不想望子成龙,但是不是只有送出国外留学才是赶上时代潮流?是不是越早送出留学越好?这值得家长们思考。我个人认为,本科在国内读完还是比较妥当,不仅省钱,还能使孩子们精神压力少一点,等思想和生活能力成熟一些再送去留学也不迟。另外,在送孩子出国前,不仅父母需做好资金方面的准备,更主要的还是培养好孩子独立生活和判断是非的思考能力。
除夕夜,二十几名中国留学生在一起,把房间尽量布置得有中国过年气氛,平时在国内从不被他们看在眼里的“恭喜发财”、“福”字等,都被他们从唐人街高价买回来,反映出孩子们一片思乡恋国之情。大桌内摆满了自己做的中国菜和中国火锅。
中国除夕的晚上十一点是伦敦时间的下午三点,孩子们个个急着往家里拨打电话,但电话很难拨通,可能线路实在是太忙了。孩子们坚持拨电话,几乎没有一人放弃,直至拨通为止。在伦敦时间夜里十二点,外出打工的几个孩子也回来了(留学生几乎都会利用休息时间去打工)。大家气氛高涨,每人手里拿着个拉炮,喊着“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一齐打响,炮筒里放出五彩缤纷的彩带飞向屋顶中央。孩子们高兴地互相拍打、拥抱,有的热泪盈眶,他们端起酒杯,一齐碰杯干杯。看得出,表面热闹的气氛也难以掩饰一个个对家的深深思念。楼里住的“老外”们也都端着自备的红酒前来祝贺,并用生硬的中国话说:“新年快乐!恭喜发财1。
不知为什么,可能是对孩子们充满了理解,我高兴之余心里觉得有几分酸楚。
女儿是该地区的留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该地区中国留学生、学者大约120余人,两天来她始终在用电话与大使馆争取过年的活动经费。除夕那天,她接到汇票,打开一看高兴地跳起来:“250英磅1
她在除夕晚上向大家宣布了这一消息。孩子们高兴地再次举起酒杯庆祝,但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省着点用,下次还有活动”。她又告诉大家:“大使馆答应把春节晚会录像带在正月十五前送来,十五那天播放。”
英国不过春节,所以作息时间照旧,中国留学生联谊会的庆新年活动只好安排在初二(星期日)。女儿用电脑在网上通知了大家(他们有什么事都用这种方式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