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遐思之激情篇[一]——在法国体会社会主义

发布: 2007-02-03 |  作者: 王义桅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巴黎的政治大学,战后法国历任总统(戴高乐除外,军人出身)均毕业于此。

如果没有巴黎,法国就不称之为法国。

巴黎应该说是我到过的最好的城市,充满了文化、历史与青春气息。中世纪建筑保存最完好,雕塑栩栩如生,再现古希腊、古罗马的风貌,是西方文化的博物馆。塞纳河畔,索邦附近,在夜里经常能听到歌声和音乐声,不少年轻人在聚会,激情地舒展青春。白天则常常能见到恋人们旁若无人地在地铁里、街道旁忘乎所以地拥抱、亲吻,有时也不乏中年人。每每为之触动,暗自决心:退休了一定要来巴黎过,重温青春!

古老的巴黎因为浪漫而年轻。塞纳河上的夜游船似流动的音符在拨动着夜巴黎的心弦。溜旱冰的小孩,则给这座千年古城带来朝气。

在法国体会社会主义

经常有人告诉我,国家之间的差异应该从小镇和农村比较,大城市都差不多,都比较现代化。参观完体现国家差异的小镇和农村,才惊叹于法国消除“三大差别”的成功。

在法国社会生活中,政府的角色较突出。我们领奖学金、办证件等,都是找法国教委。每每感叹到,法国比中国还要社会主义!法国人便提醒道,你来的还不是时候;密特朗时期那才叫社会主义呢!

就像每块奶酪一样,法国人尝试过人类历史上各种政治制度,革命浪漫主义依然。在图卢兹巧遇勒庞,则多少感觉道这种政治浪漫主义的可怕变形。左、中、右,一直是法国政界的三股思潮。如今的周日,除饮食店外,商店都关门,可以说是宗教的形式找到了社会主义的内容。

1968年的学生风暴至今仍留下印记——年轻女郎抽烟随处可见,即是那个激动人心年代妇女革命的产物。

在拉罗谢尔,法国大使馆的文化专员米歇尔领我们四处参观,每到一处,据说法国当局要体现对中国的重视,要接待、宴请我们。结果每每是“市长接待、自带饭菜、君莫怪、有人代”,要么是第六市长助理出面意思,要么是点心充饥。
TAG: 社会主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