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老挝[三]——入乡随俗看塔銮
发布: 2007-02-03 | 作者: 叶子青青 | 来源:
到万象,看塔銮,是首当其冲的节目。
塔銮即皇塔之意,在万象北郊,是1548年,万象王国的国王色塔提拉建造的,至今已成为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塔身通体敷金,分为三层,底层呈正方形,四面有四个膜拜亭,中间一层有30个小塔,第三层是主塔的顶端。老挝每年11月都要举行隆重的塔銮节,国家要员都要在塔銮的佛像前进行忠诚宣誓,饮圣水,参加游神。善男信女都来膜拜、祈祷。
下榻的宾馆在城西南边,被包围在寺庙和正在施工的建筑群之中。走过一段坎坷的道路,路经中国政府援建的金碧辉煌的老挝人民文化宫,踏上澜沧大道,横穿繁华的桑姆顿大街一直前行,就来到了塔銮广场前端的凯旋门,再经过色塔提拉国王的雕像,便到了塔銮正门。人真多,门外停放了一大片摩托车,门里满满坐了一地人。原来,塔銮乞食实行的是附近城乡村寨转流送饭的制度,今天是个礼佛送饭的日子,信徒们、施者们早早地来了,坐在地上等。我们要进去,连插脚的地方都没有,看门的和尚帮我们开路,顺着墙下回廊的边沿到塔西面的空地上,静默地观瞻这金光四射的宝塔。
和大家一齐攀登塔銮。走到第二层被挡住了,原来,女性不能和男性一样进塔的。我虽然在琅勃拉邦相同寺已得知,女人与和尚在一起必然跪下或蹲下的常识,而面对眼前的现实仍旧愕然,这符合佛家“众生平等”的基本教义吗?别说女人与男人,在佛的教义里,连佛都是与众生平等的,区别只在于是否“觉悟”,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对佛的皈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皈依,“修正行为”“明心见性”“命自我立”。看来,这一方的佛教是与本地文化融合了的。当今的佛教活动已如同一切人类活动一样,都是女人搭台,男人唱戏。
入乡随俗,在塔外看施舍人群。从塔东面禅房门口一直排到南面大门口的长桌上,放满各种器皿,更长的人群鱼贯前行,在热风细雨里,怀着无限希冀,一步一揖的走近长桌,每到一个器皿就要放下一份食物,一朵鲜花或水果,一张货币,一趟走下来,得要不小的一篮饭,厚厚的一沓钱,恐怕是平常人家全部的积蓄。而信徒们一个个满脸虔诚,满腔情愿,直到手中空了,身心也就随之轻松了,也就感觉幸福了。我一下子想到费尔巴哈在《幸福论》里说过的话:“对于幸福的追求,是一切有生命的生物的基本的原始的要求。”“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追求的形式又是那么不同”。佛家也有“迷时佛度,悟时自度”的说法。眼前谒拜的人群,此时此刻不知是迷还是悟。桌旁站立的和尚们表情肃然,坦然受之,不作任何答礼。是啊,当施与者与接受者都认为:向众生乞食,实际上是对众生的超度,是给与一个建立功德的机会的时候,一切也就都在自觉、自然之中了。
到万象来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与其政府官员会谈双方的交流合作。下午进行,在外经贸部办公楼。我们赶到那里,原定主谈的副部长因故不能参加了,一个级别低一点的官员接待了我们。双方叙说友好,各自介绍经济发展情况。当我们推出欲寻求合作的重要项目时,对方介绍了他们国家最近在万象近郊建立起万顷经济开发区,表示欢迎前来投资搞项目。还笑着说:我们两国关系一直很好,对中国给过的援助是感谢的。目前,我们经济还不发达,很希望贵国再给予援助。并说,不用全国性的,仅云南省就够了,每人2元,就是八千万,我们就可以办点事情了。望着他坦然的笑脸和颈前金光灿灿的佛像,一位佛学大师说过的话涌入脑际:一百个佛教徒对佛教会有一百种不同的理解。有的为己求福求寿,有的为求做人的理想境界;有的求诸于己,皈依为了修炼完善自己;有的求诸于外,拜佛为求佛保佑,给与帮助。一切全由自己理解,自己把握。这位先生属于哪种那类?无从知晓。让人分明地感觉到,在这块佛教圣地上,化缘,随时随地可见。
夕阳西下,晚餐过后,热烘烘的气浪仍然把人熏蒸得难以承受,我们来到湄公河畔,寻找丝丝清凉。大河象一条硕状的血管,把生命的琼浆注入胸前怀抱着的城市,用身躯为这座城市、为这个内陆国家打开瞭望外部世界的窗口。只是今夜,天色已晚,人倦了,船泊了,岸上河里都空无人至。冥冥中,只有佛的慧眼在静观依旧的风景,看河水不舍昼夜地向前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