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老挝[二]——化缘:不与不取
发布: 2007-02-03 | 作者: 叶子青青 | 来源:
化缘
昨天,来到老挝的古都琅勃拉邦,参观了满满一天,很晚才入住宾馆,一躺下便进入了梦乡。
睡意朦胧中,隐隐听到一种极轻极轻的醒板拍击声,抬眼看窗外,天空已现出清明的晨光。双眼发涩,在不经意中又要睡去,钟声响了,那种悠远绵长,足以穿山越岭的钟声,深深地渗入我心,带来一种惊醒与沉静的力量。呀,听说这里每天清晨有和尚托钵化缘的,不是打定主意要去看吗?赶快起身下床。
整洁别致的千年古都,无愧“千寺之城”的美称,到处可见古老宏大的寺庙,在晨曦里更多了几分神圣、庄严。与宾馆相邻的寺院,门前有长长的银雕七头巨龙,栅栏墙内,鸡蛋花树坚实挺直的主干,举起长短有致规规整整的枝桠,撑开伞状的绿冠,洁白端庄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馨香,整个的发散出那种圣洁、沉定、高雅的气质,隐喻着觉者历尽人生彻悟后的自我规范、自我提升,成为东方宗教人本思想的象征,无可置疑地成为寺院规定必种的圣树,这方人士喜爱的国花。
树下花香中,身披袈裟的和尚出来了,有年长的,也有十来岁的,三五人一队,排列整齐,一手托钵,一手打拱,步伐沉稳,缓缓前行。在晨钟和霞光中,以化缘为早课的形式,来体验生命的价值。这个国家有男人一生中必须出家一次的风俗。有的儿童从七八岁起,父母就送他们出家。在过去是两年左右,现在时间短了,三个月或更短一些都可以,到寺庙里识字学经修身,过僧团生活。但他们与发愿长期出家接受沙弥戒的僧人是不同的。
乞食和尚不断增多,一伙一伙的。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把认为最好的食物拿来,放在他们手上钵里。
不与不取。
舍食多数是抓饭,也有鸡蛋、水果,极少肉类。在这里,和尚食荤食素是不受限制的,因佛祖说过:施者给什么就吃什么,不要挑食。我想,恐怕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吧:这里很少吃蔬菜,不吃肉无法生活,而且还有一天一餐过午不食的佛制。
和尚们一队一伙的过去了,不远处,老皇宫、普西山都沐浴在灿烂的朝阳里,我也该就餐起程,前往万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