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情节与都市小资论调

发布: 2007-01-30 |  作者:  |   来源: 21CN旅游

上一篇 下一篇

  一些有关小资生活方式的文本中都提到这样一个现象:高级写字楼里的高级白领们一般都遵循这样一个日程表,上午在办公室,下午则在星巴克泡着。便有这样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不在办公室,就在星巴克,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

  一杯名叫星巴克的咖啡,是小资的标志之一。

  大学同学出国10年,回到北京之后,发现北京和上海开了很多的星巴克,由此感叹国内的生活真是很进步了。因为国内也可以获得美国的某些生活环境,所以感觉自己的生活还保持着某些以往习惯的方式。

  据说中国大陆的星巴克是一位台湾商人引进经营的特许经营权,这位成功的仁兄,最早将麦当劳带入台湾,十几年后出售全部股权,大赚了一笔。随后他开始转向更中产化一点的hard rock,friday,并引进到大陆。随后,他把这2个系列的经营交给自己的兄弟,专心经营比较适合小资的星巴克。

  说到这个台湾老板这20多年的经营史,基本都在餐饮业中打转。最早的麦当老属于平民化的阶层,硬石和星期五的消费很高,基本属于中产的;而只有星巴克是属于小资可以有能力经常光顾的,并且其文化背景可以获得小资的情感认同。

  北京最早的星巴克开设在国贸和中粮这样的高级写字楼和商业中心,其加盟店的扩张速度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也不为过。现在稍微像点样的新商场,都有那么一家星巴克。再过几年,是不是会多如米铺,也很难说。

  北京最早的那间星巴克,可以说达到了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水准。老外居多,身着高级西装的洋行买办也多,美女更多,一半以上人的顾客都不是操中文或者国语在交谈。我一位特别爱见外国男士的女同事,每天下午都要抱着笔记本去星巴克,在假壁炉边的沙发上占据一个位置,然后煞有介事地用笔记本进行写作。一小杯9元的当日咖啡就可以打发一个下午的时光。那种感觉,很洋很洋的!

  工作的地方是北京星巴克密度最高的地方,总的说来,路过的机会要远远大于光顾的次数。好象那里一般比较适合处理一些私人事务,朋友非业务性的拜访,不适合在公司交谈,领到星巴克,可以多一些人情味和小资情调,也多了点轻松。

  说到底,北京的咖啡馆的形态还是太少,基本都是星巴克占领主流,即使其他牌号的咖啡馆,也大同小异。这些年在深圳流行的“名典咖啡语茶”,在其他一些城市大量复制。这种店好象也来源于台湾,单看看这拗口的名字就知道,不过它兼备咖啡厅、茶馆和中式快餐厅的功能,环境设计相当雅致,也没有三里屯的酒吧那么喧闹,特别适合周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去打牌聊天什么的。

  高级写字楼的星巴克和商场里的星巴克起意味是不一样的,前者具备了小资生活的一个象征意义,后者也就是一个逛商场的歇脚处和私人约会的等候地。不过,如果星巴克被大量复制,当全民都走进星巴克的时候,也许小资就会抛弃它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