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留北京精致送上海[图]

发布: 2007-01-30 |  作者:  |   来源: 21CN旅游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海人追求的是“坏”的合理性,北京人则是理性的拒绝“坏”。北京人和上海人,京味文化和海派文化,是两种“城市宗教”,是中国地域文明的两个极致。

  (一)大气,古老,给北京;繁华,精致,给上海?

  无数前辈早已教导我们,感悟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是了解它的饮食和女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浏览几部描写这些城市的小说。因为,敏感的城市作家的作品,是最直观的城市性格读本。

  无须回避:北京人和上海人一直处于无形的对立状态。这种对立与其说是一种地理和经济意义上的隔阂,不如说是源自两种不同根基的城市文化的天然冲突。比如说,风花雪月的东西,上海就有,而北京很少甚至没有。

  海派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杂”  在描述上海的时候,有这么几个词是逃不脱的:十里洋场,灯红酒绿,浮华璀璨,花花世界,追求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是天然的小资情调发祥地。

  海派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杂”。大上海从建立伊始,就与国际接轨,以一种全盘开放照单全收的气势,把精华和垃圾通通吸纳。有小瘪三也有资本家,有社会精英也有拆白党,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不同的生存哲学,不同的人生况味,始终在物欲中交织沉浮,各行其是。来自五湖四海,又汇聚在大上海。上海人的“优越感” 是觉得自己离世界近。上海人更注重“场面”,场面上的事情,真真假假,逢场作戏,风花雪月自然是少不了的。

  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北京。北京则是一座略显粗糙的城市,隐约有些乡村气———大概因为这是一座曾经屡屡被农民冲击的城市。近的如义和团,不远不近的如陕西娃子李自成一呼百应杀进北京城,皇家风范加乡土气息是北京的特色。在北京作家的笔下很难嗅到灯红酒绿,而是一种古色古香和淳朴。

  文学理论家钱理群曾经做过如下分析:第一,北京有作为中国文化起源之一的山顶洞人文化,明清以来它作为皇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在近代它艰难而慢慢地经历向现代城市的过渡过程。传统的本质文化在衰落的同时又顽强地存在着,因此使得变化中的北京保留了某种乡土性。但它有某种皇城的乡土性。而上海却是一个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现代都市,它几乎是十分自然、毫不困难地就和国际接轨,成为“东方巴黎”,一个现代国际大都会,几乎成为现代中国的一个象征。

TAG: 北京 上海
上一篇 下一篇